面对美国人的技术封锁, 为什么中国还能把嫦娥六号送上月球, 并把样品带回来?
这是国外知名网站上一位美国网友的困惑。
他在问题后面补了一句:美国国会不是早在2011年4月就通过了沃尔夫条款,禁止NASA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(OSTP)用联邦经费与中国进行任何航天合作了吗?十几年前,中国的航天科研对外依存度极高,这种堪称灭绝式的技术封锁本该让中国寸步难行,可现实却是中国四子王旗的草原上多了一罐1935.3克的月壤。
看到这个问题,我第一反应,不是骄傲,而是心酸——从1970年4月24日,东方红一号升空,整整五十五年,那口憋了许久的气,终于能够吐出来。
面对这个问题,各国网友很快刷起了评论。
一位英国学者说,答案和中国为什么能崛起一样,团体意识和牺牲精神。几千年来,外敌环伺的历史让中国人形成了一种“只要我再努力一点,同胞就能少受一点羞辱”的集体潜意识。十几亿人都抱着这个想法干活,民族自然一步步强大。
他举不出确切的数字,不过数据实际上就摆在那儿——在2011年沃尔夫条款生效之前,中国航天关键电子元器件国产化率约60%,而到了嫦娥六号时,核心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5%,非核心进口比例降至约1.3%。其代价便是单星制造成本上升20%–50%,清华航院2024年的报告把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。
德国网友马上跟帖:你封锁航天,他们造出长征火箭;你关掉GPS,他们建成北斗;苏联不教原子弹,他们还是搞出了核武器。2011年条款一出,我就料到他们会自己干,只是没想到这么快。
实际上,“快”的本质就是提前十年准备好制度性的多余部分:2004年,北斗二代和三代项目一同开始启动,二代在2012年完成了区域组网,三代在2020年达成了全球覆盖。这当中相隔的八年时间,刚好给上海光机所的铷原子钟技术,提供了从实验室里的稳定,慢慢转变为成熟可上架销售产品的重要机会。
新西兰网友说,中国人喜欢和别人比,一旦基础工业领先,高端技术就跟着起飞,这不是例外,是趋势。
把这句话翻译成数字就是:2023年中国电解铝产量4150万吨,占全球59%,没有巨量高纯铝就铸不出5米级火箭整体锻环,也就没有25吨的地月转移轨道运力。
丹麦网友接着感慨,中国忍受了一百多年屈辱,现在谁也不想再被瞧不起。
科研人员听到“我们还落后”后,便默默地去补短板。嫦娥五号再入点横向偏差从2014年的506公里缩小至2020年的1公里以内,而嫦娥六号进一步将再入点横向偏差控制到了3公里以内,相比嫦娥五号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。
土耳其网友说得更直白:中国人的武器是用来保护自己的,所以他们不羡慕别人,只想靠自己。你封不封其实没区别,他们都会做出来。
现实里,“靠自己”也包括钻条款缝隙:2014年长征4C曾搭载卢森堡4M微型卫星完成技术验证,因为4M卫星并非美资,合作不受沃尔夫条款限制;2018年长征4C发射嫦娥四号“鹊桥”中继星时,又顺便验证了龙江二号的月地中继链路,为鹊桥二号提前积累了数据。
韩国网友跳出来质疑: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跨越到航天强国,一定是窃取了技术!
我们偷了谁的?美国说NASA和军方资料已焚毁,欧洲也说没分享关键技术,难道偷了外星人的?但是这次韩国居然没说中国偷了他们的技术,有点不习惯呢,可能是韩国现在还没独立把火箭送上天,说被偷实在不好意思出口。
印度网友也加入战团:我们印度2030年前肯定超越中国,到时候欢迎大家坐我们的飞船上月球。
这很符合印度网友的脑回路嘛,但是月船3号落月载荷只有26千克,嫦娥六号上升器干重436千克、可携带样品500克,差距要靠大推力上面级、低温氢氧机和深空测控三大瓶颈一起突破,目前进度条不到30%,你们还要让我们坐飞船上月球,留给你们自己吧。
真正的答案,藏在那些不会登上热搜的细节之中:
- 1996年,从乌克兰引进的RD-120发动机样机,为YF-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;
- 2006年,公开的NASA PICA防热材料专利,被中方迅速消化并改进为新型轻质防热材料,用到了嫦娥再入防热结构;
- 2014年长征4C搭载卢森堡4M卫星、2018年搭载龙江二号的灰色合作记录,让鹊桥系列中继链路提前闭环;
- 2014年CE5T1再入返回出现的506公里横向偏差图,经过十年迭代,到2024年已缩小到3公里以内。
这些碎片,分别地拼在一起,便是中国航天于封锁之中生长的真实逻辑:它既非如同神话那般的存在,亦非暗地里偷偷摸摸的举动,而是把每一回被关闭的门,都拆解为后续那一块用以垫脚的石头。
半个世纪前,“东方红一号”播放的《东方红》旋律仅为单调载波;如今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中,藏着40亿年前的太阳系密码。旋律虽变,节奏未改——封锁吧,就算你们封锁个十年八年,也锁不住我们,只要我再努力一点,同胞就能少受一点羞辱的集体意识。
- 上一篇:终于有人把“榴莲核”养成榴莲树, 盆栽1米高果子重“20斤”
- 下一篇:没有了